余先怀是梁平区湿地?;ぶ行母呒豆こ淌?,对这里的鸟儿十分熟悉:“斑嘴鸭是国家‘三有’?;ざ?。2018年它们第一次被发现来双桂湖越冬,现在已经经常能在这儿看见了?!?/div>
双桂湖的美丽蝶变,是梁平区开展水环境治理、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的一个缩影。今年10月,在联合国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缔约方大会第十六次会议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上,梁平入选“自然城市”平台;此前《湿地公约》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,梁平还入选“国际湿地城市”。
双桂湖的前身是一座建成于1951年的水库,曾因为污染沦为“黑臭湖”。近年来,梁平区对双桂湖展开整治行动,以“严格?;?、自然修复”为主导原则,确定方案——保留双桂湖周边林盘群落,?;ぷ匀话断撸槐A艉此浇惶婵占浯?、山地自然地貌,再现田园风光;?;ひ吧参铮ㄉS?,营建动物自然栖息地和鸟类迁徙通道。
“传统的湖体修复方法,往往是把水放干、清除淤泥再放水,或是投放化学物质改善水质,但这两种方式都对生态平衡有影响?!背率揽邓?,“双桂湖为荇菜、莲藕等水生植物留足生长空间,让它们自由生长并吸收淤泥中的氨氮,从而净化水体;同时向湖中投放鲇鱼等鱼类,吞食因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藻类,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?!?/div>
?
“双桂湖岸线采用‘软化修复’的模式,种植迎春等植物,既美观又能防止水土流失?!绷浩角乇;ぶ行闹魅翁坪旮嫠呒钦?,过去一些岸线往往采用抛石、铁丝网固定或水泥加固的方式,看似省事,实则会让黄鳝等常栖息于稻田、湖泊、河道淤泥层的水生生物“无家可归”,导致生态失衡。
?
如今双桂湖岸边密植月季、灯芯草、铜钱草等,减缓水浪冲刷、防止边坡塌陷;高低不一的小微湿地连通水系,形成一个结构完整、功能连续的城市湿地群。
?
株株稻穗,补充鸟儿口粮
?
双桂湖畔的稻田湿地里,一株株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颗粒饱满。
?
“这里的水稻可以为鸟儿补充越冬食物?!背率揽邓?。
?
塘、沟、渠、堰、井、泉星罗棋布,各式各样的小微湿地如珍珠点缀在这片土地上,构成了以双桂湖湿地为中心,半径5公里的复合型湿地生态网络。
?
“我们在湖边湿地种植了茭白、莲藕、莼菜等,不仅改善水环境质量,还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根茎等食物?!绷浩角乇;ぶ行谋;た瓶瞥づ颂嗡?。
?
从高空俯瞰,双桂湖畔有很多像“泡泡”一样分散在湖四周的小微湿地群?!耙≡窭谛钏?、土壤沉降较厚的地方,水生植物才长得好,鸟儿才肯光顾。”潘涛说。
?
据统计,目前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有鸟类214种,包括青头潜鸭、棉凫、鸳鸯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。每年冬季,上万只雁鸭类候鸟会来此越冬。
?
片片湿地,带来生态红利
?
“湖边的鸭子是家养的吗?”一名游客指着水面上嬉戏的野鸭问。
?
“这些都是野鸭?!庇嘞然匙院赖厮?,“每年11月开始,双桂湖边的居民就会看到成群的鸭子,它们是从北方迁徙来的。”
?
数以万计的野鸭在湖心岛与四周湿地上栖息,抬头望,成群的鹭鸟在空中盘旋翻飞,翩然起舞,蔚为壮观。
?
在双桂湖工作多年,余先怀镜头里的鸟类品种越来越多。以前,每巡护一次,余先怀都会在记录本上写下工作内容,积累成厚厚的记录本,如今他有了新方法。
?
“双桂湖占地面积有5200余亩,仅靠人工巡护,不能完全覆盖?!庇嘞然辰樯?,2019年开始,他所在团队建设了鸟类AI监测大数据平台,通过录入上万张鸟类照片来训练AI识别模型,实现对视频画面中的运动鸟类的识别分类。
?
“候鸟变多了,植物也多了?!庇嘞然乘?,“植物种类增加到623种,荇菜群落达500余亩;湖区水质也稳定在Ⅲ类……双桂湖内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?!?/div>
?
截至目前,梁平已建成400余个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小微湿地,湿地面积近2万公顷,湿地保护率达到52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