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们去地铁站或者去银行,可以通过骑楼,不淋雨、不晒太阳?!弊源忧澳臧岬脚弥尬髑ㄆ坊嵝麓舐グ旃づ吭嚼丛蕉嗟靥寤岬郊矍纳杓朴攀?,“通过连廊出行方便,中心广场增添绿色,闲时散散步,能缓解工作压力?!?/div>
“琶洲西区实施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和地区场地顾问制度,从不同角度把关规划、建设?!惫阒菔泄婊妥匀蛔试淳纸ㄖ婊芾泶ぷ魅嗽苯樯?,地区城市总设计师侧重于对整个区域的公共空间、建筑形态、广场公园、骑楼、连廊等提出专业咨询意见;地区场地顾问侧重于对机动车道、自行车道、人行道、小转弯半径、公交站台、道路照明、公共座椅、垃圾桶等场地景观设计予以把控,制定了40种场地设计要素建设实施标准,延伸至实施、使用、养护等环节。
“规划布局更紧凑、尺度更宜人,最大化集约节约用地和利用江景资源,为产业链条延伸和企业发展留足空间?!惫阒菔卸酝恋卮⒈?、产业规划、城市设计、土地招商与出让进行全过程管控,琶洲管委会建设促进科科长姚响全程跟进,“通过开展高质量控规编制和城市设计,参与土地供应前期商务谈判,完善土地出让条件,把规划要求融合于‘引资’‘引智’‘引技’工作,实现区域开发过程中规划、市场、政策的集成互动?!?/div>
?
“琶洲西区的规划,是广州的一次积极探索。”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区规划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,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等产业园区,也从土地出让走向产业招商、由土地收储走向城市设计一体化,这种规划形式以精细化、品质化的城市设计,实现了有限空间里的创新发展,在实现“产业提升、环境提升”的基础上,提升了城市品质。
?
微改造传文脉 留下文化记忆
?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?;ぃ患惫?,不大拆大建。要突出地方特色,注重人居环境改善,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‘绣花’功夫,注重文明传承、文化延续,让城市留下记忆,让人们记住乡愁。”广州是座千年古城,城市的发展,不仅要加入现代元素,也要注重保留传统格局、街巷肌理和景观环境,更重品质,更强调以人为本,更善用中国智慧,更自觉将中华文化传统和当代生活结合起来。
?
矗立在珠江白鹅潭畔、融现代设计与历史风貌于一体的建筑群,吸引不少市民驻足——这是今年5月正式开放的广州铁路博物馆。“这里原先是粤汉铁路黄沙车站的旧址,是广州市历史建筑。经过8年多时间,以‘绣花’功夫微改造而成,所有横梁都留着以前的编号,地板也保持着当时仓库的原样,做到了‘修旧如旧’?!惫阒萏凡┪锕莨ぷ魅嗽背绿谓樯?,博物馆由院士团队负责改造设计,整体建筑保留了基本原始风貌,集陈列、收藏、展示、科普、教育于一体,通过实物展陈及声、光、电等多媒体手段,展现铁路历史,宣扬铁路文化。
?
在广州,永庆坊历史街区进行整体?;?,实现环境提升、文脉传承、功能转变、老城新貌;泮塘五约古村保留街区原有紧凑的空间格局和历史肌理,修缮传统建筑,推动传统工匠项目落户;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引入民宿、咖啡、艺术廊、文创等与特色风貌契合的新业态,通过居民捐赠展品、邻里互助等系列社会治理创新,让生活与街区公共空间改造共振;还有TIT创意园、太古仓等工业遗存改造利用项目,保留传统空间形态、厚植文化底蕴,塑造出交往便利、生活舒适的公共空间。
?
近年来,广州加强顶层设计,制定出台《广州市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?;ご械氖凳┮饧?,制定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?;の迥晷卸苹?、历史文化街区?;ご泄ぷ髦敢?022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?;ぷㄏ钇拦拦ぷ鞣桨?,修订市文物管理和名城保护委员会议事规则,进一步强化市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,全面系统建立健全标本兼治长效机制。据统计,全市新增认定传统风貌建筑485处,新增历史建筑13处,形成378条传统街巷?;っ佳芯砍晒?/div>
?
“接下来,在‘抓?;ぁ幕∩?,我们将持续‘抓行动’‘抓特色’,采用‘绣花’功夫推进历史文化遗产发展利用,打造历史文化?;ご械浞肚蚝途废钅?,探索名城?;び氤鞘锌沙中⒄沟男侣肪?,让广州这座千年古城焕发经典名城、时代花城魅力。”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邓毛颖说,面对实现老城市新发展的命题,广州将坚持规划引领,妥善处理好?;び敕⒄埂⒈;び肜谩⒈;び朊裆?、?;び肷墓叵担亮凉阒堇肺幕堑摹敖鹱终信啤?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