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摘要:民国时,沙市有二十九条街、七十二条巷。在这些街巷中因同宗同族聚居,而宅院连成一片的只有邓氏族人。
张 俊
民国时,沙市有二十九条街、七十二条巷。在这些街巷中因同宗同族聚居,而宅院连成一片的只有邓氏族人。据1933年的《邓氏族谱》记载:邓家始迁祖熊友义,是明代兵部尚书熊廷弼的后人。熊遭奸臣魏忠贤陷害被杀后,他的子孙为避祸分散到各地居住。熊友义原籍孝感,后迁到荆门象山,娶邓氏女为妻,生的子女都随母姓。熊友义长子邓康柞曾立下一条祖训:邓家子孙不得与熊姓通婚,以敬熊姓先祖。
邓氏族人集居的胜利街 (毛光明提供)
邓康柞生有两个儿子。长子邓良佐,原住在荆州城内郡署旁,后迁宜昌彝陵;次子邓良弼,在清康熙三十四年(1695年)过世后,其妻何氏带着六岁的儿子邓文典迁居沙市施济桥,其后代多在这里繁衍生息,形成邓氏族人中最大一支。沙市邓家,即由二世祖邓良弼传下的这支。
邓文典生有四个儿子,取《易经》中的元、亨、利、贞四字给儿子命房。长子邓帮和称元字房、次子邓邦宪称亨字房、三子邓邦彦称利字房、四子邓邦杰称贞字房。长子邓帮和的血脉最旺,他生有七子一女,称作“元字八大房”。
清乾隆年间,邓氏家族有个叫邓士良的族人,是乾隆帝的四品带刀侍卫。乾隆帝当太上皇时,邓士良为了后人能应科举,遂请求将武职改文职,想解甲归田养老。乾隆帝准其请,将荆门蛟尾临长湖的一片荒地赐给他。邓士良到蛟尾后,在那里建祠堂、修花园、开荒田,其族人一代代在那里繁洐,直到清道光初期,在蛟尾的族人才开始迁居沙市。沙市是一座依码头发展起来的商城,在那里谋生更易族人兴旺。清末民初,从蛟尾迁来的族人与原在沙市的族人融合成当地最大的望族。
清代的邓氏祠堂图 (《邓氏族谱》)
邓氏族人在沙市建的房子有四大片:一片在九十铺(今胜利街)北边的梅台巷至大赛巷段;另一片在九十铺南边的杜工部巷至新长巷段;还有一片在中山马路南边的青杨巷至邵家巷段;最后一片在李公桥至邓氏祠堂段。宅院的大门临街,呈南北走向,布局多的达八进。每一进都有天井,盖顶为四水归塘形制,檐下有走马转楼,隔断与门窗雕花,灌斗墙砌的房屋冬暖夏凉。在院落之间开有腰门,便于族人穿行往来。
民国时,邓氏族人祭祖是一大盛事。每逢祭祖日,邓氏族人会从四面八方赶到邓氏宗祠(后为沙市胜利街道办事处),在族长带领下给列祖列宗灵牌上香磕头。邓氏宗祠建于清道光二年(1823年),在九十铺东段张家巷的西边。张家巷因明天顺年刑部主事张信、清康熙年兵部左侍郎张可前致仕后在此居住得名。邓氏族人认为这里是一块福地,买了翰林墙见羹的宅院改建成宗祠,由六世邓贻森、邓贻楷、邓贻谅和七世邓承祥监修。宗祠内建有照壁、仪门、正厅、拜台、厢房等,灰墙黑瓦,朱门铜环,门前卧一对石狮,是沙市当时最有气派的宗祠。
从清至民国,沙市是长江中游的商业重镇,也是通江达海的码头城市。邓氏族人在这里生生不息,并从这里走向外地乃至海外,或求学或做官或经商或办实业,哪一行都做得风生水起,出了不少杰出人才。
邓氏不少族人家境殷实,子女读书后步入仕途的不少。有清一代,做过朝廷命官,官至二、三品的有两人,做过道尹、县令的更多。清道光年的邓裕聪,花翎二品顶戴,官至江西候补道加一级诰授荣禄大夫。他家境富有,人称“邓百万”。他携银上任,政声甚美。
民国初期,邓郁卿在湖北将军府任过将军。萧耀南当湖北督军时,邓振玑任过湖北政务厅长、代理省长,邓振瀛任过江苏省教育厅长。邓振淦曾在日本学政法,后任上海市特别军法总监。1920年轰动上海滩的阎瑞生劫财杀名妓王莲英案,主审法官就是邓振淦。他审案铁面无私,尽管有黄金荣等人为阎说情,邓还是将阎判了死刑。后该案拍成电影《一步之?!罚沟说纳槿?。
曾任厦门道尹的邓掁玑手迹(浦士培提供)
在沙市长大后做官的还有两人,一个是军统少将邓述诗,后当过沙市钱业公会老总,1949年去了香港。另一个是邓述微,骨科专家,后任台湾荣总医院中将院长?;褂懈鼋械司弟降暮?,虽无一官半职,但贺龙曾在他家与他同眠破榻,也算是沾过官气的人。
邓氏族人中与佛教、道教、基督教结缘的不少。邓宏先,曾被六十一代张天师封为斗府天医院士,后回沙市创办道教斗坛,成一代宗师。民初的邓辅卿曾留学日本,后在广东任县长。他卸任后虔心向佛,后去杭州灵隐寺当了方丈。邓梦仙曾任北平市社会局宗教股股长,因护送九世班禅去南京与班禅大师和安钦活佛结缘。他精通梵文和藏文,翻译的《时轮简述》《佛学弟子实行经》在蒙藏佛教界影响极大。在沙市出生的邓述堃,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,1917年当上安庆基督教主教座堂,后在南昌中华圣公会任职长达三十多年?;褂懈龌酵降耸榔?,早年在蒋介石侍从室和励志社干过,后脱离军界心归耶稣,成了宋美龄的家庭牧师。
荆沙佛教界的邓继育(字晓缘),受章华寺方丈净月和其叔父邓振玑的影响,年轻时吃斋念佛,曾任世界红十字会沙市分会名誉会长,沙市佛教居士林名誉林长。他不吝钱财做慈善,曾出资两万块大洋建沙市红十字会办公楼,还将九十铺的一座大宅院捐给了沙市居士林。其子邓述祜后任过沙市居士林林长,还是藏密诺那派汉族的第三代法王。
邓氏族人创办的恒春茂药店(《沙市市地名志》)
邓氏族人中不少女人读过书,有见识,做事也不输男人。邓裕志,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出生在九十铺,因父亲邓承浚在长沙为官,她自幼在长沙长大,曾在福湘中学与杨开慧同窗。1919年邓患肺结核病,后被沙市的张医生治愈。邓的祖母为感谢救命之恩,将邓许配给张医生的儿子。
婚后的邓裕志不甘在家当少奶奶,1920年考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,后去美国攻读社会经济学,归国后积极参加为劳动妇女争权利活动??拐奖⒑螅擞胧妨嫉热朔⑵鸪闪⑸虾8九缇裙?,还与邹韬奋、陶行知、章乃器、冼星海等人发起成立“国难教育社”。1942年邓去成都金陵女子大学任教,专门研究中国妇女劳工问题。1945年国共谈判期间,邓在曾家岩八号中共办事处参加重庆各界人士与毛泽东的见面会。1949年在北平参加新政协筹备会议,成为中国妇女界少有的社会活动家。
邓氏族人中的女眷也非等闲之辈。清同治九年(1870年),有九个老太太嫌外出看病不方便,每人拿出九十九吊九百文钱在九十铺开了恒春茂药店。民国初期,在邓子彝、邓继育、邓心田等人的经营下,竟发展成鄂中南最知名的药店之一。在1920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,该店出品的莲心一举获得银质奖章。1938年,周恩来过沙市时曾喝过该店的佛手露酒,那酒的滋味让他念念不忘。
清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沙市开埠,精明的邓氏族人在商界大显身手。清光绪二十年(1894年),在沙市三府街有十七家票号,其中十六家为山西帮商人所开,唯一由本乡人开的中兴和票号就是邓家的。清光绪三十二年(1905年),邓家富商筹资二十万两白银买新式织布机,在九十铺建了荆沙首家现代纺织厂。1920年,邓心田在沙市毛家坊创办普照电灯公司,开创沙市有电气之先河。此外,邓氏族人与黄帮商人合股办的信义长面粉厂,是荆沙两大机器面粉厂之一,产品远销湘粤等地。
1936年时的便河沙石(冯建忠提供)
民国时,沙市有三个阔老喜欢置地产,如仁泰盐行老板金韵生、兴盛隆纸号老板王敬轩、湘衡裕纸号老板葛梅生,在中山马路等处置有不少房产,但最终都被后人败了家。与他们相比,邓氏族人赚钱后更习惯将资本拿去办实业,使当地人受益。
邓氏族人中在文学领域出过一位奇才。邓裕厘,人称邓九侯太爷。在清癸卯年参加举人面试时,当着主考官面饮酒,旁若无人,文章一气呵成,被主考官呼为狂生,他后来自命别号邓狂言。邓后来参加同盟会,曾任湖北某报主笔,与胡汉民、汪精卫、蒋介石等人交好,后因政见不同退出政坛?;叵绾笤谔睬虐炝烁龉?,以研究历史为乐。晚年著有《史学提要》《红楼梦释真》《水浒索隐》《狂言诗钞》等书。他的红楼梦研究迥异前人,被学界称为中国红学三大流派之一。
邓氏部分族人留影(邓澄文提供)
邓氏族人中还出过几位画家。邓定臣,中过举人,官至四品道尹,后辞官在江苏、浙江、云南一带游历,广交文人画师,醉心诗书绘画。邓晚年定居沪上,与吴昌硕等人交好,收有不少弟子,其子邓极甫也是沪上名画家。邓极甫有个曾孙叫邓述青,抗战前因发明了水上脚踏车而名噪一时。
1934年,沙市推行新沙市市政建设计划,当时所筹资金不足,邓继育、邓心田便将蛟尾邓氏祠堂中的太湖石运回捐给了中山公园,便河中那块猴形太湖石(今称“沙石”)即是其中的一块。此外,邓心田还将自家花园中的亭楼捐出,移建到中山公园内建成了爽秋亭、纳爽亭、卷雪楼,一时在荆沙传为佳话。
(选自《荆州古城往事1876-1949》)